7月26日,安庆师范大学“青·敬敷”体育学院“艺教润童,康护暖邻”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广德市祠山街道西关小区党群服务站启动支教活动。本次实践以“传统文化浸润+校地资源联动”为核心,覆盖15名6-12岁双职工家庭子女,开设15门特色课程,服务时长超50小时。志愿实践活动不仅填补了暑期看护空白,更通过传统文化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儿童的“双向成长”。

课程创新:传统文化浸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行
课程设计以“实践能力培养+传统文化浸润”为核心,运动康复专业2023级周点玲将体能评估与趣味游戏结合,传递科学运动理念,体育教育专业2024级四班夏康晨讲解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知识,筑牢安全防线。

针对职工子女暑期作业无人辅导的问题,实践团每天开设作业辅导专场,耐心解答孩子们在学习上的疑问,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统计学专业2023级二班汪余强带领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创意手作,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实践团还与清溪社区联合开展“七彩课堂”活动,丰富社区儿童假期生活,助力其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专业2024级一班燕彩蝶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运腕,在墨香中感受汉字魅力;运动康复专业2023级周心丽带领孩子们学习五禽戏,在欢笑声中感受五禽戏的刚柔并济;非遗民谣《和谐兴旺火狮灯》的旋律中,孩子们拍手和唱;“南竹书堂”的课堂上,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智慧代代相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童心深处悄然萌芽。

机制创新:从单点帮扶到校地协同的十年实践
“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社区共建的新视角。”祠山街道团工委书记李锦涛的评价道出了校地联动的深层价值。课程的落地离不开校地协同的机制保障,作为服务双职工子女十年的“暖心枢纽”,该站点今年首次与安庆师范大学合作,形成“高校专业资源+社区实践需求”的精准对接模式。

站点集“党群服务、儿童关怀、公共文化”功能于一体,成为高校实践与基层治理融合的重要纽带。宣城市已连续四年搭建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平台,今年的启动仪式更在广德市举行。从2020年首次合作时仅1支团队,到如今10所高校接力参与,宣城市“三下乡”平台已形成“高校专业资源+社区实践需求”的精准对接模式,校地资源联动效应持续扩大。长期驻守站点的滁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4级刘婷婷、王谭昳睿,见证了高校力量与社区服务的融合:“安庆师大的同学们带来了新的体育教学和康复理念,我们一起备课、讨论,课程也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价值共鸣:青春力量与基层需求的双向赋能
这种互动背后,是更深层的代际传承与价值重塑。李锦涛寄语实践团:“希望你们在实践中明确职业方向,未来无论走向何方,不忘反哺乡土。”对新闻学专业2023级三班张晴雨而言,这次实践已然描画了她的未来图景:“基层如此渴望青年力量。或许将来,我会选择带着专业能力回到这样的社区,让服务的薪火持续燃烧。”8岁的李一诺将扭扭棒编织的花朵送给汪余强时,他感慨:“原以为是我们给予孩子光,未曾想他们才是照亮我们的星辰。”这种双向温暖在课堂中处处可见——燕彩蝶握着孩子的小手书写“人”字时,墨香中传来“老师,我会写啦!”的欢呼;夏康晨编的防溺水童谣被孩子们快乐传唱,让安全知识“声入人心”。


当孩子们用扭扭棒拼出“绿水青山”的手作,当五禽戏的招式在社区广场代代相传,这场“双向成长”的实践正勾勒出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图景。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乡土所需的“教育养分”,既填补了乡村儿童的暑期成长陪伴空白,更播下“知识反哺家乡”的种子。校地联动的十年探索证明:教育既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更是激活乡土活力的“发动机”。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儿童在陪伴中收获成长,校地协同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这场以“童心”为起点的成长,终将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基。(撰稿:杨宇晨 周点玲 摄影:林爽 张晴雨 编辑:王玉 审核: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