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皖南群山环抱的西冲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正在悄然进行。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听着有36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西冲村退休老校长朱中明讲述乡村教育里的红色传承与使命担当。
老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西冲村教育历史变迁、现阶段农村教育现状及感受……朱中明从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叙述,他从自身出发,回忆起初到西冲村任教时的场景:“那时学校条件艰苦,几间破旧瓦房当教室,桌椅板凳层次不齐,可孩子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我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扎根。”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师的责任、“教师要成为大先生”、高质量教师与高质量内容的观点,阐明了教师的重要性。

朱中明的讲述,从西冲村教育的起点开始。解放前,西冲村村民居住分散,没有统一的学校,教育以私塾形式零星存在——一个牧场、一个大家族凑钱请一位先生,便是最朴素的“知识传承站”。“那时哪有什么教学用具,学生凑不齐,先生得挨家挨户‘找孩子读书’,多数人连学堂的门都没进过。”老校长的声音带着厚重,让学子们真切触摸到乡村教育最初的模样。
土地改革与区域解放的浪潮,为西冲村教育带来转机。西冲村借扫盲运动开展“半读制”教学,随着教师增多,更多的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那时的老师,既是教书匠,也是生产队员,一人撑起‘半边天’。”朱中明笑着回忆,话语里满是对先辈的敬意。随着时代发展,借竹子引水、建育新桥、国家工程等解难题,师生凭“让孩子读书”的劲坚守。
从私塾的零星火种,到如今学校的历史沉淀,西冲村教育的每一步,都烙印着时代印记与教育者的担当。“过去我们盼着孩子‘有学上’,现在要让他们‘上好学’!”朱校长望向实践团的学子,期许溢于言表。“老校长回忆初到村子教学时,用竹竿引水帮助学生过河,让我感受到其强烈的责任心。”体育教育专业2024(6)班的韩箐坦言,希望有更多像老校长这样的人去到基层与乡村,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过去的艰难跋涉,到如今的探索求变,西冲村教育的脉络里,西冲村教育的脉络里,流淌着老教师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守。对于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践团队的学子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带着党课中收获的力量,把体育活力注入乡村教育的土壤,让教育的火种在新时代持续燃烧。(撰稿:学生记者 杨和娟 摄影:学生记者 高川童 编辑:王玉 审核: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