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三下乡】丈量纸韵文脉 体育学院“旅见原乡,情暖空巢”暑期社会实践团解码千年非遗匠心

作者: 时间:2025-07-06 点击数:

“如何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如何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旅见原乡,情暖空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团队成员发出疑问。72日,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与求知,该实践团成员奔赴宣城泾县,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探寻宣纸技艺传承发展的密码,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宣纸是承载千年文明的东方瑰宝,始于唐代,以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其质地绵韧、润墨性强,素有“纸寿千年”之美誉,是书画创作的理想载体。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造纸工艺的发展,更在传承文化、弘扬艺术中,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剥皮、浸泡、踏料……从原料处理到捞纸成型,再到晒纸裁切,一张宣纸“诞生”于108道传统工序。“原以为造纸不过是简单的‘化浆成纸’,现在才惊觉每道工序都是千年智慧的沉淀!这样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团队成员、旅游管理(对口)专业20232)班的吴圆媛感慨。据现场讲解员介绍,这些传统技艺需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火候”,团队成员全程跟拍记录,系统整理了宣纸制作工艺的技术要点与传承现状。

除了实践团队,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也纷至沓来。驻足凝视宣纸制作工艺,认真聆听匠人讲解,60岁的江苏游客吴学强便是其中一员。“我一直对宣纸文化情有独钟,这是我专程从江苏赶来的‘第一站’,希望能够近距离感受宣纸的独特魅力。”吴学强表示,亲眼目睹宣纸从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到洁白宣纸的蜕变过程,让他对这项古老技艺有了更深的敬意。“每一张宣纸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希望这样珍贵的非遗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看着孩子好奇地观察宣纸捞制过程,追问宣纸历史,这场旅途便被赋予了全新意义。”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内,前来旅行的赵志莉带着孩子观看宣纸制作工序,她直言,自身学历不高,但她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够在鲜活的体验中感受宣纸文化的独特魅力。“比起刻板说教,我更想通过‘沉浸式’的旅途体验,让孩子在主动探索中‘解码’文化奥秘,把传统技艺的种子,种成滋养一生的精神力量。”

缓缓将竹帘浸入浆液,轻晃、平推,待纸浆均匀附着后平稳提起,团队成员、体育教育专业20235)班的檀滨滨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双手紧握捞纸竹帘体验宣纸制作工序。“原来捞纸要这样精准配合!手掌贴着竹帘,能感受到师傅的力道,这不仅是手艺,更是传承。”檀滨滨直言,非遗技艺中凝结着匠人们代代守护的心血,时代在召唤,青春力量更应为古老技艺传承注入多元动能。

“宣纸制作工艺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技艺传承,更是中华工匠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团队负责人、体育教育专业20234)班的刘庆源表示,深入探访中国宣纸文化园是团队“非遗+文旅”双模式并举的重要开端。下一步,团队将深度挖掘更多非遗文化资源,通过图文记录、短视频创作等形式,讲好非遗传承故事。同时,计划联合高校、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搭建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的对话桥梁,推动宣纸文化等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撰稿:学生记者 杨子娴 摄影:学生记者 黄劲飞 编辑:王玉 审核:王玮


 联系地址: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联系电话:党务办:5300054;行政办:5300091;教务科:5500067;科研办:5300092;学工办:5300090